[永川杂谈] 【百姓提案】关于让坝坝舞与居民正常生活和睦共处的建议
永川区政协2025年“百姓提案”通过茶竹永川网平台公开征集提案线索,截至2024年12月27日 ,网上专栏浏览量超63万余人次,网民反映问题超1000条,筛选去重整理成提案线索257条,正式提交提案48件。
![]()
![]()
关于让坝坝舞与居民正常生活和睦共处(百姓提案)的建议
一、现象陈述
随着全民健身的日渐普及,“跳坝坝舞”作为健身娱乐方式,受到越来越多中老年群众的喜爱。
香堤漫城和万达华府之间的路段不到100米就有近6波跳坝坝舞的中老年人。每晚七点到九点,坝坝舞团音乐此起彼伏,相互争霸,一个比一个大声,平均达到75分贝,远远超过强制性国家标准(白天60,晚上55)。导致家里孩子无法安静学习,家里老年人特别是身体不好心脏不好的老人更加恼火,两个小区居民投诉和报警均无有效改变,警察来了也只能教育,警察一走,坝坝舞又把声音调大。
随着坝坝舞队伍的增多,带来的噪音扰民矛盾逐渐凸显,一边是群众的健身娱乐需求,一边是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。如何让坝坝舞与居民正常生活和谐共处?迫在眉睫。
注:坝坝舞扰民现象在城区具有普遍性;另外,还有一些老人不分时间场所,特别是大南门,随性高歌,五音不全,自得其乐,不管他人感受,也属此类噪音扰民。
二、原因分析
1.主观原因
舞者公共意识不够强。只顾自己快乐,忘情欢跳,音乐声音大,节奏感强,忽略他人感受,缺乏换位思考。跳坝坝舞长期扰民,可能导致居民与舞者矛盾升级,影响社会安宁。
2.客观原因
(1)宣传不到位。缺乏强有力的多渠道宣传,也无没有明显标识提醒,以致舞者忘乎所以,自我陶醉。
(2)时空没限制。舞者可早上,可晚上,时间自由掌控。
(3)分贝不明确。坝坝舞音乐声,高时100多,平均75,远远高于强制性国家标准。
(4)监管不到位。相关监控设施无,定期协调少,联动巡查机制未形成。
三、解决措施
标本兼治,有效解决。让坝坝舞健康、文明、有序开展,不但不扰民,而且成为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1. 加强宣传,提高认识。
多渠道宣传:利用公交车,滚动播放宣传“文明坝坝舞”专题片,让乘客提高认识;制作“文明坝坝舞·和谐与民处”倡议书,向群众发放;在相关区域制作“文明坝坝舞”宣传牌,在显眼处悬挂“噪音扰民毁健康、举止得体减压力”等横幅标语,让市民随时可见;区文明办可以举办“文明坝坝舞”推广会,绿色健身,和谐生活;不定期召开坝坝舞领头人会议,管好自己的队伍,提高队伍的公德心,设身处地,换位思考,营造和谐、健康环境。
2.成立机构,制定公约。
成立永川区“坝坝舞”噪音整治领导小组,由区文明办牵头,街道办事处配合,召集辖区派出所、社区、物业公司、坝坝舞队伍代表、居民代表召开意见征求会,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,然后梳理整合,制定出“永川区坝坝舞公约”,明确跳坝坝舞“时间、地点、音乐声分贝(白天60,夜间55)”。街道(社区)统计好本辖区的坝坝舞队伍,对每支坝坝舞队伍进行实名制管理,然后根据每支队伍成员的居住区域,为每支坝坝舞队伍划定固定的活动场地,立下标识,实行定时跳舞。
3.联合行动,加强监管。
(1)安装设备
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《声环境质量标准》(GB3096-2008)规定,2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音,昼间(白天)限值为60分贝、夜间限值为55分贝。在相关区域安装音量分贝检测屏,对周围噪音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,噪音数值一目了然,以此提醒舞者随时注意音量调节,不要对附近住户造成噪音干扰。在坝坝舞较集中的场所,还可安装坝坝舞音乐定向喇叭,如万达广场、奥兰半岛广场、渝西广场、文曲广场、大南门等场所。
(2)联动监管
公安机关牵头,联合“城管、环保、街道、社区、物业公司”等,实行网格化管理,开展常态化的联合执法,对违反“公约”管理的队伍,实行第一、二次劝导,第三次停跳整顿。
公安机关建立“社会生活噪声监督管理模块”,用“数字警务”下发监督管理任务,将群众多次投诉的同一个噪声扰民点列入公安机关专项整治。2024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《重庆市噪声污染防治办法》第十八条第三款明确规定:在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、健身等活动,未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、时段、音量等规定,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噪声污染,或者违反规定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的,可由公安机关进行“说服教育、责令改正、警告、罚款”等处罚。
(3)专项整治
噪音扰民是一个普遍问题,它涉及“坝坝舞、露天唱歌、飙车炸街”等方面,公安机关可开展专项整治,营造浓郁氛围,还市民一个安宁的环境。
只要舞者遵守新版《重庆市噪声污染防治办法》和《永川区坝坝舞公约》,就可以在自己舞台上翩翩起舞,尽情享受。这样孩子们也可以安静作业,生病老人也可安享清净环境,各得其乐,其乐融融!
扫码进入专题


游客